屏菸1936文化基地 / 透過舊物,閱讀台灣的菸葉歷史
前身為屏東菸葉廠,後經修復,再次讓這座已退役許久的老菸葉廠又賦予了新生,目前重新開放的「屏菸1936文化基地」運用了最酷炫的沉浸式體驗及文創新風貌,帶領旅人透過舊物,閱讀台灣屏東點點滴滴的菸葉歷史。
屏東菸葉廠設立於1936年,原名為「專賣局屏東支局葉煙草再乾燥場」,自日治時期即負責屏東菸區耕作技術指導、收購與加工貯存的工作。1949年改為「臺灣省菸酒公賣局屏東菸葉加工廠」,次年另行成立屏東菸草工廠,仍隸屬於菸酒公賣局,1953年成立捲菸部,1965年更名為「臺灣省菸酒公賣局屏東菸葉廠」開始以菸葉複薰加工為主要工作,全廠區佔地約四公頃。 |
這裡還保有菸葉廠內昔時的老舊機具設備,及整個生產製造環境,透過文創基地的開放,可以更深度的了解屏東菸葉廠曾經的過往風華;尤其在懷舊的老空間裡,好多角落都是現代旅人眼中的網美拍照點,蠻厲害的屏菸1936文化基地,一起去旅遊囉!
屏東市屏菸1936文化基地–旅遊資訊
▍地址︰屏東市菸廠路1號|導航
▍電話︰08-721-0234
▍營業時間︰
.週二、週三、週四︰AM 09:00–PM 18:00
.週五、週六、週日︰AM 09:00–PM 21:00
▍公休日︰每週一
▍票價資訊︰全票199元 / 優惠票129元 / 免票0元 / 導覽機租借30元
▍優惠門票︰連結(比現場買更便宜) / 鬼滅之刃早鳥票
屏菸1936文化基地於2022年2月下旬正式開幕,據說文化基地旁的四層立體停車場可是斥資3億2千萬建造而成,總共提供汽車323位及機車68位等室內車位,戶外還可停下百輛機車也沒問題,來到這裡旅遊參觀完全不用擔心停車問題。
天氣不好或是想躲一躲大太陽的旅行,這時候很適合安排可以拍照又富含知識性的室內有趣景點,這一站一起來去屏東的「屏菸1936文化基地」旅行吧!
▼屏菸戶外園區免費開放參觀,但如果想要進到館舍參觀,就需要再另外購票了。
透過屏菸1936文化基地導覽地圖可以看見園區內有許多菸廠的舊倉庫,但並不是每一幢倉庫都有開放,目前可走逛的有三大區,分別為︰16號倉庫(1F菸葉館、2F客家館、3F原民館)、8號9號倉庫(大武山特展)及10號倉庫(故宮特展)。
初訪屏菸1936文化基地,第一印象卻是覺得這裡和台灣許多酒廠的氛圍好相似,老舊的水泥倉庫建築,四處飄散著熟悉的懷舊老氣味,好像酒廠、菸廠都走類似風格。
在入口金葉廣場的正中央,打造了定時制噴水設施,外圍是菸葉形狀,很是吸睛。
角落還有文化基地1936PT的招牌LOGO,也是旅人進來必拍的打卡景色。
戶外園區環境整理的很不錯,在單純的倉庫群中,多了一抹清新綠意,種植了許多觀葉型植物,頗有熱帶雨林的氣息。
另一邊前往秋葉廣場的廊道,更是一條不可錯過的網美拍照綠色隧道,滿滿綠色植栽,隨手拍真是美翻天。
來到屏菸1936文化基地非常推薦一定要買票進到館舍內參觀,裡面可以看見許多關於屏東菸廠昔時的老空間、舊機具與整個菸葉採集後的處理過程等等,很適合帶著小朋友來認識台灣屏東的菸葉歷史,是個寓教於樂的出遊好地點。
▍票價資訊︰全票199元 / 優惠票129元 / 免票0元 / 導覽機租借30元
▼售票處內也有設置收費型的寄物櫃。
▼售票櫃台
▼拿到門票兩張,一張是主要的16號倉庫門票,另一張是8號9號倉庫的大武山特展門票,10號倉庫的故宮特展則免票可自由參觀。
16號倉庫
屏東菸葉館|客家館|原民館
先從售票處旁邊最近的16號倉庫開始走逛起,16號倉庫入口處看起來是有經過增建改造,利用了許多大型H鋼架及網架,打造出整體感的氛圍相當文青,會讓人想加快腳步,到菸葉廠裡一探究竟。
沿著地上的金色菸葉,就能串連起16號倉庫裡的參觀動線,很有巧思也富有探秘的樂趣。
來到菸葉廠,自然要從「菸葉」先認識起,在透過館內複薰的金黃記憶常設展可以穿越時空回到過去,並親身體驗到這個從翠綠到金黃的產業史與勞動記憶。
屏東的菸葉廠,不只是屏東獨特的產業與文化資產,更是人類文明重要的一頁。
首先是菸,菸草植株在屏東得天獨厚的沃土上,從翠綠到金黃,從播種、採摘到加工,製程蘊含了地域風土、耆老智慧,以及無數營動者汗水揮灑的辛勤結晶。 聚焦菸葉,菸葉被各式加工機具細緻處理︰濕潤、切尖、除骨、複薰、包裝等所有繁複的流程,展示亦見證了台灣此一獨特產業與文化的精髓。 來到菸葉廠,1936年起陸續興建的巨大工業廠房,是孕育這一切的重要所在。不同分工的職人穿梭機具與菸葉之間,精湛的勞動技藝,必須寫入文明的記憶。 |
相信一定有絕大多數的人從沒看過菸草植株的樣子,第一件事就是先給你滿滿的菸葉空間,從一片沃土中的綠植,一路如何變成金黃,在透過菸葉館裡的靜動態展示,獲得了好多新知,真的是一趟很豐富的知識旅程。
而在菸葉館內也不是只有冷冰冰的文字與文物介紹,竟然還打造了巨大的金黃菸葉裝置藝術,供遊客們近距離拍照,也成為館內相當熱門的必拍打卡點之一。
屏東菸區受惠於自然條件,土壤合適、日照較長、雨量稍少、氣候溫暖、風力侵害較低,而獨特於臺灣其它菸區,更加適合菸葉栽種。早從日治時代,就開始執行高難度農業培育技術。曾在屏東菸區種植過的菸葉包含松陽種菸葉、雪茄種菸葉、黃色種菸葉、柏萊種菸葉、土耳其種菸葉等,其中又以黃色種菸葉種植面積最廣、時間最久,且年產量穩定,長年作為屏東重要作物之一,直至2002年政府廢除菸葉專賣制度,菸農在官方輔導下轉而種植其他經濟作物。
▼認識屏東的菸葉品種
接著進入菸葉實驗室裡可以透過牆上的耕作筆記知道一個地方的土壤、雨量、日照、風力和濕度都會影響菸葉的生長,而屏東得天獨厚地滿足了這些生長條件,尤其在秋天,特別適合菸葉生長。另外,菸葉等級是原來是依照葉位來分級的。
走出實驗室後,就開始進行菸葉採收後的每個處理步驟;首先是先在「真空濕潤機」透過真空加濕,提高菸葉水份含量,將已壓縮成塊便於運送的菸葉重新分離,方便再次進行加工作業。
▼可以看見真空濕潤機上還有可愛的動畫模擬機器內的處理環境。
接著模擬菸葉除骨首要步驟,目的在於切除尖端葉梗的部分,保留菸葉生產所需的葉肉,以減少除骨作業的負擔。菸葉廠人員將菸葉在輸送帶上排好後送入「切尖機」切割,使得菸葉成為適合後續複薰加工的大小,再送入除骨機。
▼這裡一樣有模擬動畫,可以看見是人工在送輸帶上把菸葉排好再進到切尖機裡切割。
接著開始進入到工廠內部,不過完全看不出來眼前的大型機具是什麼?但很棒的是旁邊其實都有機具名稱標示,原來這台是「除骨機」目的是將菸葉與菸骨分離;在除骨完成後,才能將菸葉與菸骨兩者分別送至下一階段,菸葉進行複薰加工,菸骨則進行乾燥儲存。
在這些大型機具間還設有一條特別的通道,可以想像自己好像菸葉正在被處理中,經過每一關的關卡巡禮,這樣的體驗真的蠻有趣的,而且工廠內景觀更是超好拍的工業風,一路走走停停,拍照的手指好像都沒停過。
除骨完成後,會因菸葉與其菸骨的經濟價值不同,再透過輸送帶進行「菸葉分送」,價值較高的菸葉會運送至菸葉複薰機,進行複薰及包裝作業,菸骨則送至菸骨乾燥機。
走到這裡,旁邊的引導人員才貼心的跟我說,如果看不懂這些機具用途,不妨可以掃一下標示牌上的QR Code,裡面都有每個步驗的目的和說明。真心建議如果沒有租借導覽機,那麼一入廠內就可以先掃了,沿路都能更了解這些機具的用途,真的很有趣又長知識了。
掃一次就能進到PT1936網站之中,接著再自己依序從網頁上按想知道、想聽的導覽即可。(建議要帶耳機,用聽的更能身歷其境)
來到「大型集塵機」,集塵機位於除骨機與複薰加工區中間的除塵室,主要供除骨機與複薰機使用,其功能在於收集菸葉加工過程產生的粉塵狀菸砂及碎菸葉,以減少廠區內的粉塵產生。
在進行完一連串的切尖、除骨和分送之後,開始進入另一個又更大的處理空間裡頭。
分送後的菸葉透過複薰機的輸送管線,被送至「菸葉複薰機」進行加工。複薰機的重要功能是乾燥、冷卻、濕潤。乾燥是以熱風上下吹動烘烤葉片,將菸葉所含的水份降低至複薰加工的標準。再透過冷卻功能,以冷風降低烘乾後菸葉的溫度。最後,則需要將菸葉再次加濕,提升至12%的水份含量,防止後續菸葉腐敗變質,以利後續包裝儲存。
被分送到另一邊的菸骨則會隨著除骨區輸送帶被運送至乾燥機中加工,「菸骨乾燥機」主要將菸骨水分降低,防止菸骨過度發酵、發霉、變黑,以利後續儲存及利用。菸骨乾燥相對於菸葉乾燥簡單。乾燥方式以多道慢薰的方式進行,乾燥完全的菸骨會呈現淺咖啡色。
由於這個廠區空間真的很大,所以還設置了一處「職人匠心區」介紹,這一區利用工業風打造的很科幻,不失為一處好拍的網美拍照點。
接著可以親身走上「工作貓道」,這是在菸葉複薰加工的流程中,需要工作人員專注地掌握著每一步驟的細節,貓道的功能便是利於檢視相關作業進行。此外,菸葉廠的貓道更肩負著切換包裝機具的工作,此處設有吊車,可吊起不同規格的菸桶進行更換。